看完这段聊天,我终于顿悟:无数中国父母,在不停逼疯孩子和自己 焦点快播
有网友分享了舅妈和表弟之间的一段对话,标题是“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资料图】
舅妈煮了一盘大虾,想要让表弟吃,但表弟表示不想吃虾。
舅妈不理解,依旧自说自话:
“是虾啊,刚煮出来的。”
语气仿佛就是,这是我刚煮出来的虾,你怎么会不想吃呢?
但表弟还是表示拒绝,于是舅妈忍不住展开联想:
“你就是想让我给你剥吧?”
表弟无奈,只好强调是“不想”吃,让舅妈自己吃就好。
然而,舅妈根本没搭儿子的茬,直接把凳子搬到了他的旁边,开始帮他剥虾。
这时表弟已经要崩溃了,对妈妈大喊:
“我不吃啊!”
舅妈却一句多余的话都没多说,直接把虾放进了儿子盘子里:
“快吃,待会儿就凉了。”
终于,一旁的网友也看不下去了,劝了舅妈一句:
“舅妈,他不想吃你就自己吃嘛!”
舅妈只是转头,又把两个虾放在了他的盘子里:
“好吃,快吃。”
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吃有营养的食物,孩子不愿意吃恨不得喂到嘴里,这可能是很多家庭里的日常,也是完美的“中国妈妈”模板。
但仔细想一想,如果一切都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强行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好意,这样的父母究竟是爱,还是控制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想吃虾只是单纯地不想吃而已,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可在被拒绝的母亲看来,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好意”,不想吃肯定只是单纯的借口。
吃虾事小,但家长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孩子的人生,终究要自己负责,就算父母想把“爱”强加给孩子,也必须考虑孩子是不是真的想要。
“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对孩子是种精神暴力
上面的聊天记录,让我想起《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
作为一名单身带娃的离异妈妈,周春红在朱朝阳身上付出了全部的心力。
但也正是因此,她对孩子的爱,无形中变为了强烈的控制,不容许朱朝阳有一丁点“越界”的行为。
周春红不允许儿子有任何隐私,她最忌讳的,就是朱朝阳展现出任何的自主性。
朱朝阳想学游泳,洗澡的时候戴着泳镜练习憋气,这一幕被妈妈周春红看到了,立即追问:
“你洗澡拿游泳镜干什么?”
她生怕孩子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去做哪怕再小的一件事,不容许自身的权利受到一丝侵犯。
朱朝阳坐在沙发上看书,周春红给他热了一杯牛奶,朱朝阳表示正在看书待会再喝。
结果引发了周春红的一场说教:
“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
“你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吗?”
无奈之下,朱朝阳只好被她逼着将牛奶喝了下去。
这种“控制型父母”往往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如果孩子不第一时间满足自己的要求,她们考虑的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而是觉得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在违逆自身的权威。
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式的爱”,对孩子而言不亚于一场精神暴力。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对父母逆来顺受,要么奋起反抗,与父母反目成仇,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真正的“为你好”,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电视剧《大考》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觉得说得很好:
“就算我们什么都替孩子算计好了,你能预估到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不是还得孩子自己去面对吗?”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为你好”,是允许孩子“做自己”,有成为自己的权利。
做一个孩子,不愿意吃虾时可以不吃,不愿意喝牛奶时可以不喝,该玩时尽情地玩,该学时认真地学。
我们家长要做的,不过是观察孩子的状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凭借人生经验给予孩子一些宝贵建议。
而不是时时刻刻将孩子“玩弄”于掌心,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前行。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学习的东西,想要成为的人。
无论是“告诉孩子怎么活”、“替孩子活”,还是“像父母一样活”,都不如让孩子自己活,才能真的活得精彩、活得开心、活得快乐。
结语:
现实生活中,像聊天记录中那位舅妈一样,以“为你好”名义绑架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但这种压抑控制的教育方式,最终只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才是真正爱孩子的方式,才能帮他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今日话题:你对聊天记录中这种家长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