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印山民族小学:人人都是箫笛文化“传承者”
3月10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六年级9班箫笛课堂上,教师姚沙用笛子教授了一曲《南泥湾》,让孩子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练习时要保持体态自然,切不可左右摇摆,更不要急切地把整首曲子吹出来,要进行分解。”吹奏结束,姚沙给学生们细细分享箫笛演奏技巧。
【资料图】
伴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40多名同学也拿着竹笛演奏起来。
“音波和谐了才能进入曲目。”同学夏萌很有心得,不仅仅是《南泥湾》,她拿出笔记本,给记者分享了《快乐的小笛手》《小星星》等多首演奏曲目。她说:“每天背着竹笛在校园练习就是自豪。”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它以生长在玉屏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而制成,遂得名。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它已从原来的一箫一笛,发展成今天的七箫十二笛,是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中的经典代表。
为传承和弘扬箫笛文化,2012年以来,玉屏侗族自治县教育局组织箫笛专业人员分层次编写了八册《箫笛》教材,并纳入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小学3—6年级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初高中及职校阶段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进一步推进了箫笛文化品牌的建设。
作为玉屏箫笛示范学校和教学基地,印山民族小学通过“观、讲、教、演”的综合教学方式,在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学生真切感知箫笛文化的脉搏,更广泛地提高学生美育素养和对高雅文化艺术的审美意识。
吸收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姚沙说,她所教的9个班400多名学生都会吹箫笛,传统文化的渗入让同学们养成自觉自律、自理自立、积极自信、阳光向上的好习惯,用自己的力量快乐成长。
“我们人人都是箫笛文化‘传承者’,学校评‘五好学生’都必须会吹箫笛。”夏萌有一个当演奏家的理想,她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箫笛,如今每周一节课,她还让父母请了箫笛专业老师。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未来印山民族小学还将通过手工制作、绘画、演奏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箫笛特色,真正让箫笛文化深入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编辑白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