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关注 > 正文

天天热门:益生菌产业升温背后:全球投资并购交易不断,国内科研型企业悄然兴起

2023-02-28 09:4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早期投资到中后期并购,各路资本都在纷纷涌入生命科学赛道。


【资料图】

微生态健康产业的兴起,吸引全球创投资本纷纷布局益生菌产品研发这个全新的生物科技赛道。

2022年,益生菌膳食企业每日的菌完成新一轮由金雨茂物领投的股权融资,令这家企业在短短一年内完成多轮融资,累计募资额接近亿元人民币。

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不少在专业益生菌研究取得成果的研发型企业获得较高估值,被大型企业收购。

2018年,汤臣倍健(300146)决定溢价34倍收购澳洲益生菌产品生产销售企业Life-SpaceGroup PtyLtd,一度震惊业界。两年后,丹麦科汉森以5.3亿美元收购美国益生菌产品研发企业UAS Labs,令后者主要创投股东Lakeview equity Partners赚得盆满钵满。

从早期投资到中后期并购,各路资本都在纷纷涌入这个新兴且充满发展潜力的生命科学领域赛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人种、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不同因素影响,不同人群的菌群结构具备特殊性,益生菌功能在菌株水平呈现明显的特异性,同一菌株在不同的菌群结构环境中也呈现功能特异性。创投机构只有找到真正高水平的益生菌研发企业,依托于其强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能力,充分证实其益生菌产品在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性,在本土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具备适应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投资成功率并博取更高回报。

“在普通公众的概念中,益生菌主要作用于肠道不适。但事实上,基于人体微生态健康医学的专业级益生菌研究范畴极其广泛,涵盖抗炎、免疫(过敏问题)、脂肪代谢、女性健康、运动健康等多个领域。”迪辅乐生物(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迪辅乐”)董事总经理沈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资本青睐微生态健康产业

过去10多年,益生菌产品研发在欧美生命科学领域可谓异军突起。究其原因,不乏生物科技的技术进步,令业界看到除化学药物之外的新疾病诊疗方式的可能性以及其巨大发展潜力。

这吸引越来越多创投资本“蜂拥而至”。比如专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Pendulum Therapeutics所研发的首款含有嗜粘蛋白阿克曼菌(Akk 菌)的益生菌特医食品经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显著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峰值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诊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不久后,Pendulum Therapeutics迅速完成由Meritech Capital、Sequoia Capital等创投资本领投的5400万美元C轮股权融资,令其累计融资额超过1.11亿美元。

以益生菌为主的微生态健康产业之所以迅速兴起,一个关键因素是人体共生着大量细菌、真菌与病毒等微生物。

细菌又分为益生菌、致病菌和中性菌,形成极其复杂的人体共生微生态环境。特别是承担着人体70%的免疫功能的肠道内,聚集着大量上述共生微生物,影响着人体的免疫、代谢、消化甚至情绪管理功能。这些共生微生物的平衡,很容易被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化学药物的过度使用和高脂高糖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所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通过机体“原住民”中的益生菌进行加强,提高肠道内有益微生物比例,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就能持续促进人体免疫等各项功能的优化,进而维护人体健康状况,并对某些炎症、女性健康、婴幼儿疾病等创造更好的疗效。

回到中国微生态健康产业的投融资情况。记者了解到,国内创投机构对益生菌产品研发企业的投资,主要看中三大标准,一是企业是否拥有独立产权的本土原生益生菌菌株用于功能研究,二是企业团队是否具备极高水平的、自主的益生菌基础研究能力;三是企业与医学机构是否建立广泛的临床医学研究合作,具备益生菌功能验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事实上,欧美微生物科研机构在益生菌研究领域已积累数十年经验”沈阳分析说,近年欧美国家的益生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聚焦单个菌株特异性功能的深度研究,作为单一的或者整合的健康解决方案。二是研究如何将健康人群体内的益生菌群整体“移植”到某些疾病人群体内,以尝试直接增强后者的诊疗效果与免疫能力。

记者了解到,后一种方向一度相当火热,吸引众多创投机构投资,因为这种直接作为疾病解决方案的研究一旦取得成功,不但意味着投资企业将获得营收快速增长,还可能被大型医药企业或营养品巨头斥巨资溢价收购。

但无论哪一种方向,决定益生菌科研机构成败的和创投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低的,还是益生菌科研机构的菌株筛选与菌株功能研究水准高低。因此,创投机构一方面特别关注益生菌科研企业的原生菌株储备状况,这将决定优质菌株科研成功率;另一方面聚焦益生菌菌株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最新动态,作为股权投资决策的关键依据。

企业竞速益生菌研究

尽管众多国内创投资本纷纷布局益生菌赛道投资,迪辅乐尚未进行股权融资。

“益生菌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人体健康管理方式,行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仍被严重低估。但若国内企业仅仅沉迷销售技巧、透支行业,却没有在科研上的重金投入,本土益生菌行业无异于将筑起一座‘空中楼阁’。”沈阳对此解释说。

在他看来,中国本土益生菌研究仍非常薄弱,但距离欧美领先企业的差距并非遥不可及,本土益生菌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能否坚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大规模临床医学研究以验证菌株功能。这是国内微生态健康产业能否打破国际技术壁垒的一大关键。

目前迪辅乐正持续投入资源建设中国本土人群原生益生菌菌株库,其自有菌株库已拥有近万株本土原生益生菌菌株并独立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与此同时,迪辅乐还通过与国内顶级医学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临床医学研究,探索益生菌作为精准健康问题医学解决方案对于本土人群疾病问题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海外引进菌株应用于中国本土人群的功能演变。

一位国内聚焦生命科学的创投机构负责人对迪辅乐的思路表示认同。该受访者带领的团队曾调研过多家国内益生菌产品研发企业,发现他们主要引入国际成熟菌株进行“本土化”营销,但这导致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竞争力且发展空间“受制于人”。

在他看来,与欧美类似,具备丰富本土益生菌菌株采集存储能力与卓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能力的益生菌产品研发企业更受创投资本青睐,因为他们只要在某些菌株研发领域取得成功,就很可能被国内外大型健康企业高价收购。

事实上,益生菌产业兼并在国内已经悄然兴起。在2021年与江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其核心菌株进行产业化应用独家授权后,均瑶健康(605388)在去年5月参与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润盈生物的收购。

中国企业的长期主义征途

随着国内益生菌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持续成长,创投机构对此抱有极高的期望值。

尽管中国益生菌研究起步较欧美晚了约20年,但当前全球微生态健康科学仍在打基础阶段,西方企业的专利技术尚未对国内企业发展构成明显限制,令国内益生菌科研企业有望构筑自己的竞争壁垒,甚至成为类似丹麦Chr-Hansen、美国IFF、日本Morinaga等全球微生态健康产业巨头公司。

另一方面,尽管益生菌研究为代表的微生态健康产业日益受到创投资本青睐,但这个赛道仍有诸多挑战需解决。

一是针对益生菌菌株开发的“高通量技术”研究仍然相对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真实全面模拟肠道环境的技术难度不小,这导致很多益生菌功能的研究周期被大幅拉长,相关成本投入骤增;二是尽管全球益生菌相关研究风起云涌,成果显著,很多国家对益生菌仍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义,导致益生菌的商业应用受到很大制约;三是中国益生菌研究机构相对较少,难以做到广泛的数据分享与研究成果沟通,导致中国相关科研机构的益生菌研究难度加大。

沈阳也直言,长期主义的缺失是国内健康产业发展的隐疾,目前国内益生菌产品研发企业唯有以持续的和坚定的科研投入,才能取得与国际微生态健康产业巨头等量竞争的机会。

他指出,尤其是中国本土人群的原生益生菌菌株库,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建设,才能在样本数量和样本类型的丰富度层面满足深度科研需求。为了提升基础研究阶段的效率,迪辅乐还在尝试建立一个实验室环境下的高仿真度人体体外肠道模型用于中国本土人群益生菌菌株功能研究。

在他看来,体外肠道模型仿真度越高,益生菌基础研究的周期越短且准确性越高,益生菌产品作为人体健康问题医学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才会越高。但上述这些工作面临的技术难度非常巨大,仍处于艰难探索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硅谷创投机构A16Z管理合伙人Scott Kupor看来,这些制约尚不会影响创投资本的投资热情。

一方面生物科技技术进步正在帮助益生菌研究企业获得更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企业益生菌功能研究周期大幅缩短且成本投入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益生菌的健康功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权威验证,驱动全球大型健康营养品企业加快在益生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步伐,让相关科研企业获得更多的高价并购机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研发人员加入这项工作。

Kupor称,在当前IPO市场不景气情况下,这反而吸引更多硅谷创投资本涌入微生态健康产业赛道,寻求项目溢价并购退出。